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距杭州、苏州均为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属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
乌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有六千年历史,是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起,举办乌镇戏剧节;2014年11月19日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2017年,乌镇实现生产总值达60.31亿元,比2016年增长12.1%。2019年10月20日至22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在浙江乌镇召开。
历史沿革
乌镇历史悠久,据乌镇近郊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该地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其后,乌镇或属浙江的湖州、嘉兴管辖,或属江苏的苏州治理。
宋淳化三年(992年),乌镇属乌程隶湖州。熙宁十年(1077年),析嘉兴县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风等5个乡归崇德县,青镇在清风乡,属崇德隶秀州。元丰初年,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嘉定年间,升嘉兴为军,青镇遂属崇德隶嘉兴军。宝庆二年(1226年),改湖州为安吉,乌镇为安吉州乌程县地。宋代,镇地设监镇官,管火禁和酒税,并招军习武,以御盗寇。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乌镇为湖州路乌程县地,青镇为嘉兴路崇德县地。镇地设都巡检。
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
民国元年(1912年),乌、青两镇依旧分治。
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乌镇镇下辖4个社区和2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凤仙路1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位于东经120°54′,北纬30°64′。地处桐乡市北端,京杭大运河东侧,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地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镇域面积71.19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
水文
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太湖运河水系。属典型的江南水网平原。
气候
乌镇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1842.3小时,具有春长秋短,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的特点。一年中春季为78天,夏季为90天,秋季为64天,冬季长达133天。年平均气温16.1℃。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8.1℃;年平均降水量1233.9毫米,全年有3个明显降水时段即4-5月(春雨),6-7月(梅雨),8-9月(秋雨),冬季会下雪。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乌镇境内土壤为江、海、湖泊沉积物,土壤分属水稻土和潮土两类,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和经济类作物。
植物资源
乌镇境内主要植物资源有485种,其中藻类12种、苔藓植物10种、蕨类植物8种、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458种。
动物资源
乌镇境内动物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动物资源有451种,其中脊椎动物218种,节枝动物192种,软体动物32种,其他动物9种。
地区人口
截至2017年底,乌镇总户数23916户,户籍总人口8.70万人,其中乡村户数19305户,乡村人口数7.58万人。常住人口10.38万人,登记新居民人口3.25万人。人口出生率10.59‰,比上年上升11.6%;死亡率7.87‰,比上年上升8.7%,自然增长率2.72‰。
地区经济
综述
2017年,乌镇实现生产总值达6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4亿元,比上年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29.57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工业增加值22.74亿元,比上年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2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8:49.1:46.1。按户籍人口计算,全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9284元,比上年增长18.9%。
2017年,乌镇财政总收入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实现财政可支配收入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245.9%。截至2017年底,各大银行存款余额62.29亿元,比年初增长6.2%;贷款余额61.20亿元,比年初增长49.8%。
2017年,乌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56元,比上年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84元,比上年增长8.0%。全镇农民人均收入30430元,同比增长10.91%。
第一产业
2017年,乌镇农业总产值完成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农业实现产值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3%;林业实现产值0.024亿元,比上年下降47.8%;牧业实现产值1.09亿元,比上年下降18.0%;渔业实现产值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0.49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全镇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家,其中三珍斋食品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共有桐乡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成员375人。新注册家庭农场9家,总数达到48家;新增嘉兴市示范性家庭农场1家,桐乡市示范性家庭农场1家。
2017年,乌镇新建晚稻千亩高产示范方1个,百亩高产示范方2个,新品种示范方1个,落实晚稻试验6个。完成总投资额1909.5万元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以耕地质量提升促增收。农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共投资0.46亿元,新建防洪泵站5座,水闸7座,修筑渠系28千米。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1606千瓦(其中:柴油机18362千瓦、汽油机2989千瓦、电动机20255千瓦),比上年减少9.4%。
第二产业
2017年,乌镇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5.10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80.67亿元,同比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26亿元,同比增长9.3%;增加值率为22.63%,同比增长5.9%。全年实现利税12.54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实现利润6.9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9.10亿元,同比增长8.4%,实现利润5.19亿元,同比增长5.4%。全年规模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7.65亿元,同比增长8.5%。新产品产值率为46.67%。全年完成股份制企业改造3家,新增管理创新企业3家。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量为65222.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9%;主要污染物宏观指标控制量原煤完成13240吨、印染布完成7571万米、机制纸完成89950吨,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6%;拆除燃煤锅炉45台。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4家,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4家。个转企全年完成26家。
第三产业
2017年,乌镇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58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工业性投资13.44亿元,同比增长5.5%;服务业投资49.48亿元,同比增长17.8%。固定资产投资按行业划分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1:21.1:77.8。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2.48亿元,占工业投资的92.8%;完成生产性服务业完成14.34亿元,占服务业投资比重为29.0%;完成文化服务业项目完成8.55亿元,占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为17.3%;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81亿元,同比增长223.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12.3%。
截至2017年底,乌镇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9家,上报房地产投资项目13个,完成投资额20.78亿元,同比增长148.7%,占全镇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42.01%、占全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69%。
2017年,乌镇实现服务业营业收入5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限上单位营业收入29.02亿元,批发零售业实现总收入20.56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6.22亿元。新增限上服务业单位11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8亿元,同比增长8.8%。
2017年,乌镇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0.93亿元,其中出口额28.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4.4%。
2017年,乌镇引进合同外资4200万美元,同比下降6.2%,实到外资2303万美元,同比增长59.8%;引进市外内资22.3亿元,同比增长74.5%;浙商回归到位资金24.47亿元,同比增长69.0%。
2017年,乌镇交通运输业实现总收入3024万元,同比下降5.3%。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94.35万元,同比增长2.9%。镇内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6521户,每百人普及率18.98%;手机用户数达91762户,每百人普及率105.42 %;宽带上网用户达23373户,每百人普及率26.85 %。景区全年接待游客868.23万人次,同比增长14.4%;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14.8%。
截至2017年底,乌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73亿元,同比增长4.18%;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5979元,同比增长1.9%。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底,乌镇有中小学校5所,其中:初中学校2所,在校学生1239人,中学教师150人;2017年初中共毕业449人,初中升入高中段425人,占94.65%。小学学校总数3所,在校学生2939人,小学教师214人。乌镇植材小学获评5A级平安学校、嘉兴市综治先进单位、省健康促进学校、省未来课堂培育学校;乌镇中学获评嘉兴市卫生先进单位、桐乡市教育装备示范学校、5A级平安学校、六好文明校园;民合小学获中国书法等级考试基地,第十批嘉兴市绿色学校;龙翔小学为教育部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第六批市特色学校;桐乡十中办学成绩优秀。2017年乌镇植材小学获小学组科学发展“优秀学校”、教育教学“表扬学校”;乌镇中学获初中组科学发展“表扬学校”;龙翔小学获小学组教育教学“表扬学校”;桐乡十中获初中组“表扬学校”。省二标准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人数190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省示范、现代化成人学校(社区学校)1所,教师3人。
科技事业
2017年,乌镇申请国家专利391项,其中发明专利210项。全年专利获得授权167件,其中发明23件。全镇申请涉外发明专利18项,涉外发明专利授权13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11家;新增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累计33家;省级新产品研发立项34项;现有凤岐茶社、CIFC、腾讯、平安等6家众创空间,其中获得国家、省、嘉兴市认定各1家。新增科普e站8家,累计16家。
截至2017年底,乌镇共有规上工业研发活动单位53家,开展率为55.8%;共开展研发项目99项,企业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合计1.82亿元,其中属于R&D项目的有75项,经费支出1.59亿元。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3%。全年举办网络安全科普讲座23场,成功开展第二届“身边的科学·我与互联网”科普征文活动,乌镇互联网医院和植材小学接受嘉兴市科普教育基地验收,分获优秀和合格,三珍斋、腾讯众创空间新命名为桐乡市科普教育基地。全镇有科普宣传橱窗31个,百米科普长廊1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个,嘉兴市科普示范村、社区18个,互联网科普长廊1个。全年引进互联网项目86家,总投资18.5亿元,实现税收1.3亿元。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底,乌镇有政府公共文体中心2个,图书分馆2个;辖区内30个村、社区均建有综合文化中心,其中已建有文化礼堂的14个。建有文化志愿者队伍31支、群众文艺团队16支,并做好文化专职管理员、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业余文艺团队的、培训辅导工作,全年共举办6次。全年共承办党委政府制定的文化活动10次,其中大型文化活动6次;落实“158”工程628场,其中下村、社区放映电影398场,文艺演出149场,文艺活动479场;组织送戏下村(社区)30场;完成跨区域文化交流活动3场。全年新创舞台类节目11个,其中参加市级以上演出比赛的节目11个。拥有广播站一个,广播喇叭16882只,入户率达70.6%;有线电视入户数20145户,入户率达84.23%,其中商业户数7419户。
体育事业
2017年,乌镇改建了门球场、苕溪公寓、凤仙圩新村健身点,对所有体育设施进行了一次维护,完成了中心村健身广场1个,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3个。全年共举办体育活动4场,参加桐乡市以上的活动比赛17场,其中参加市老体协活动14场。做好全民健身的指导工作,全镇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0名,2017年有6名取得了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利用乌镇武术协会的良好基础,积极开展“武术之乡”的培训、推广、比赛等工作。
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底,乌镇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7个,其中:乌镇人民医院1个,卫生院1个,卫生服务站15个,共有病床13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1人,其中:医生124人。
社会保障
2017年,乌镇被正式认定为首批“嘉兴市创业小镇”。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84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19人。全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2547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3558人,参保率分别达到98.6%和99.59%。
截至2017年底,乌镇拥有养老服务中心3个,现有床位216床,安置五保、三五老人59人,其中社会寄养人员60人。2017年新建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乌镇智慧养老项目——乌镇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设于本照料中心。乌镇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系国家民政部首批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单位,全镇现共有21个居家养老照料中心。
环保事业
2017年,乌镇19条劣V类河道全面剿灭并无反弹现象,澜溪塘出现全市首个Ⅱ类水质断面,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全年累计治理河道33.96公里,累计清理淤泥45.4万方,沟通水系26处,新增河道水生植物面积8800平方米,新建生态护岸8920米,完成农村(城镇)生活污水治理1480户。大力开展绿化工作,全镇新增植树造林面积68.9亩,农村主要道路、河道绿化整治提升面积94.4亩,完成姚太线北段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全镇森林覆盖率超25.5%,龙翔区域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
安全生产
2017年,乌镇共计与342家企业、25个行政村、4个社区签订2017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出动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检查68人次,检查17家,查出安全隐患36条,全部整改完成。特种设备检查共出动80人次,检查企业40家,检查锅炉47台,查出隐患51条,到年底已实现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培训企业安全管理员336人(新训34人、复训302人),开展各类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消防灭火及应急疏散逃生演练27场(次),在全镇范围内累计悬挂横幅13条,张贴安全生产宣传画120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500余份。
城镇建设
2020年1月,乌镇入选浙江省2020年度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
历史文化
风俗民情
贺岁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新妇盛服向尊长献鞋履,名“辞岁”,尊长给钱与新妇及孩童,名“压岁钱”。当晚并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动。初一晨起,开门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长幼循拜,然后会亲朋、贺新岁,统称“拜年”。近代已逐渐简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会客,出门走“喜神方”,初二起亲友互访,至元宵乃罢。
元宵走桥,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重复,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
清明踏青,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祭祖扫墓、洗头插花、踏青赏春,各地皆然。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
端午吃粽,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以“重五”为“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于是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剖缯为囊贮雄黄佩之以示强健。正午用苍术、白芷、鳖甲、芸香“打蚊烟”,墙边屋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凡此种种都带有禳解的性质。
分龙彩雨,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的区域降雨,故又名分龙,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组织——水龙会照例举行消防大演习,届时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于镇中旷地河畔。
天贶晒虫,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烈日,乌镇有谚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是曝虫晒霉的好时光,宋代曾定为“天贶的时节”,其原由是真宗皇帝赵桓的一个精心编造的梦话,后人觉得乏味,便把传统的七月初七“曝书日”移了上来,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是日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据说可避虱蛀,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女于是日洗发,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是由混浴引申而来。
中元河灯,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当日,道观作斋醮荐福,佛寺行“盂兰盆会”,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称“鬼节”。南宋后已有中元夜入河灯的风俗流行,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佛徒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称这是“照冥引路”。
当地方言
乌镇方言,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乌镇文化属吴越文化。乌镇地处江南水乡,乌镇人属江浙民系。乌镇一带本地居民方言可以和上海话、苏州话等无障碍互通。
风景名胜
东栅景区,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一期景区面积约0.46平方公里,保护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游程2公里,由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组成。工程全部完工后,占地面积约1.98平方公里,有十多个景点。
西栅景区,位于西大街,毗邻京杭大运河,有公路直通江苏苏州和桐乡市区,交通便利。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不同,西栅以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占地4.92平方公里,河道9000多米,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中国古镇之最。有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北部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坐落在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平方米,收藏展出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第一展厅陈列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第二展厅有清·拔步千工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历时3年雕成,用工千余,故名。
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江南民俗馆,展示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蜡像塑出婚庆嫁娶的活剧。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展示江南水乡节俗。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展示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做寿物品。
江南木雕陈列馆,原是东栅徐家宅,又名百花厅,以木雕精美闻名。正室偏屋陈列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敲锣打鼓”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松鼠吃葡萄”、“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样,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余榴梁钱币馆,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纲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
文昌阁,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
修真观,在乌镇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创建“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山门前广场开阔宏畅。山门正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
茅盾故居,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50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古戏台,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现存为1919年修缮,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台为两层,歇山式屋顶。底层用砖石围砌,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汇源当铺,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柜台。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在支撑。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翻墙、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瞭望。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高柜台、木栅栏。典物者递上衣物,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后埭是库房。为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庭院中放满水的七石缸,称“太平缸”。汇源当铺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创办于道光年间。
木心美术馆,历时4年建造,由木心的学生、画家陈丹青出任馆长。美术馆陈列着木心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及手稿,并辟有小型影视馆。木心身后,遗留绘画作品600余件,文学手稿数千份。经慎重挑选,陈列画作100件左右,手稿50份左右。
名优特产
乌锦,乌镇丝绸老字号“益大丝号”的创始人沈永昌,其子沈学文继承父业,为摆脱传统木机绵绸在市场上滞销的窘境,经多方考察后以织锦代替传统产品。
丝棉,乌镇是蚕桑之乡、丝绸之府的中心地带,所出产的丝绵质地坚柔,无块、无筋、无杂质,色泽洁白,匀薄如纸。当地人称丝绵为“大环绵”或“手绵”。
布鞋,在中国人原生态的生活中,布鞋是不可或缺的。乌镇布鞋是手工千层底布鞋。
篦梳,乌镇竹、木、羊角、牛角等物产丰富,经选料、开模、整型、刨光等一套工艺,形状各异、功能不同的篦梳便在匠人手中成形,贵在天然,兼有保健功效。
湖笔,乌镇历史上隶属湖州府,湖笔的制作工艺在这里十分盛行,湖笔采用山羊、黄鼠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七十多道手工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
白水鱼,乌镇水域的野生鱼类,生长在无污染的河流中,肉嫩味美,属稀有淡水珍品。
手工酱,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均以天然发酵、酿制。清咸丰九年(1859年),镇人陶叙昌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此为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酱园。
三白酒,三白酒是乌镇人的美酒,天然原料纯手工酿成。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三白酒除了55℃的三白酒外,还生产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
姑嫂饼,乌镇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它是因姑嫂二人斗气而成,故名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
熏豆茶,又称烘豆茶,主要原料是薰豆,辅料有桂花、炒芝麻、橙皮、萝卜丝、苏子、炒柏子等,故乌镇人有“吃茶”一说。
生铁锅,1866年,铁匠沈济在乌镇开设冶坊,是为乌镇冶业开端。沈家的冶炼技术一直保留。亦昌冶坊中,工匠们依然在使用传统的冶炼浇铸工艺制作铁器,昔日的煤炭旺火改成了电炉熔铁,风箱扇火换成了鼓风机助燃,选料是优质的纯生铁,制作工艺也一如祖辈。
杭白菊,1999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的桐乡市,杭白菊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是杭白菊的中国原产地,享有“杭白贡菊与龙井名茶”并提的荣耀。杭白菊又称甘菊,是中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主要产品有成衣、三角头巾、茶杯垫、折扇、桌布、门帘、雨伞、手机袋、钱包、背包、各式象形挂件等。
木雕竹刻,从日常竹木用品到工艺品,体现乌镇人的聪慧灵巧。
乌镇定胜糕,据说是古时乌镇人民为迎接打仗得胜回来的将士而特制的一种点心,颜色绯红,象征着战争的凯旋。后来,因为乌镇自古以读书为荣,古时读书人考状元,亲朋好友便都要做几笼定胜糕送行,表达金榜题名的良好祝愿。定胜糕的形状为荷花状,外层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细而均匀,里面是豆沙馅,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
著名人物
乌镇的名人大家荟萃,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理学家张杨园、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严辰、夏同善。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
乌镇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大分裂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此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楚辞》并列。
中国近、现代有政治活动家沈泽民、银行家卢学溥、新闻学前辈严独鹤、清才汤国梨、农学家沈骊英、作家孔另境、海外华人文化界大师木心等等。文学大师茅盾(原名沈雁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长,其小说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是“五四”以来优秀文学的典范。
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齐梁文坛领袖沈约、书画大家唐宰相裴休、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陈与义、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宋孝宗、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明代散文家茅坤等,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获得荣誉
国家AAAAA级景区
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之一
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全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信息定点播报单位
中国十佳古镇
中国最美的十大村镇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
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
中国大陆地区首个PATA金奖
2005-CCTV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
2017最受网民喜爱的十大古村镇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温馨提示】网站有的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gzldyjy@yeah.net删除。
基地统计
- 基地总数:550个
- 当前浏览:1186次
- 总浏览数:820388次
- 发布时间:2021-01-20 11:25
- 信息来源:干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