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占地22万余平方米,建于1946年3月,是河北省建园最早,占地面积最大,葬埋烈士较多的陵园之一。主要建筑有冀南烈士纪念塔、冀南烈士纪念碑、烈士骨灰室、烈士公墓、烈士单身墓群、英烈堂、铭碑廊、影视厅、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
1989年8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5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冀南烈士纪念塔高29.5米,塔身南面有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塔身北面是邓小平同志的题字:“冀南烈士纪念塔”。
2020年9月1日,冀南烈士陵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地理环境
冀南(“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前称直南)指今天的河北省南部,即东临津浦铁路,西依太行山,北靠石德铁路,南至山西、河南、山东三省接壤毗邻的广大地区,今辖44个县市。1949年8月,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撤销冀南行政区。冀南,包括河北省南部的邢台市、邯郸市。该地区是河北省重要的煤炭钢铁基地,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两市建城历史均超过三千年,其中邢台市曾是殷商古都、西周邢国、后赵的国都,有“五朝古都”之称,邯郸曾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
冀南人民有着悠久的革命斗争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于1925年先后在邢台四师、大名七师、冀县六师建立了中共党组织,从此点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1935年历时一年多的“冀南农民武装暴动”,波澜壮阔,声势浩大,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势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二九师开赴冀南,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冀南人民为保卫胜利果实,争取全国解放,踊跃参军参战,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奔赴前线,后方发展生产,节衣缩食,把大批的粮食、衣服、鞋袜等物品,源源不断地送上前方。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冀南人民以5万多名优秀儿女的生命,换来了革命斗争的胜利,换来了幸福美好的今天。
建设历史
1946年3月1日
冀南行署为安葬牺牲在冀南的革命烈士决定在南宫城内建立了冀南烈士陵园。
1948年
冀南烈士纪念碑共两座,碑高9.9米,占地面积56.38平方米,碑上刻有原冀南区领导马国瑞、杨秀峰、陈再道、刘志坚、李菁玉、范若一同志的题词。
1959年
建革命烈士公墓,占地面积460㎡,安葬633名无名烈士遗骨。
1965年
建成冀南烈士纪念塔,占地面积962.5㎡,高29.5米,塔身南北两面分别刻有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题字。
建立背景
1939年2月,曲周县抗日县长郭企之在南里岳村被捕。敌人用铁丝穿透了郭企之的两个手腕,然后又拧在一起,鲜血把地面染红了一大片。日本侵略军凑过来问:“你是什么人?”郭企之知道自己的身份已暴露,便用脚在地上写了“县长”两个大字。日本侵略军被他的英雄气概和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吓呆了。3月29日下午,在酷刑、利诱全都无效之后,敌人把郭企之押到城东北角一个已挖好的土坑旁,当敌人再次劝降时,郭企之轻蔑地瞟了敌人一眼说:“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说完纵身跳进土坑。当黄土埋到胸口时,日军宪兵队长平岛再次劝降,郭企之用尽最后力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牺牲时年仅24岁。
抗日战争爆发后,冀南军民在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首长领导下,先后发起了破袭公路、讨伐国民党叛逆军、参加“百团大战”等战役,粉碎了日寇的“囚笼战术”。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壮大,成了侵华日军的心腹之患。日本帝国主义为把华北作为它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于1942年4月29日,侵华日军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临德州,指挥3万多日伪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铁壁合围大惨案。
这次合围,敌人搞了两个圈,一是合围邢济路南的临西、邱县、威县一带,重点合围四分区和新四旅。
拂晓时分,邱县方向响起了枪炮声,我军首先从临西与敌人交火,边打边撤。在摇鞍镇附近,新四旅一部先后被围,上午9点左右,展开了激战,敌人越来越多,战斗打得很激烈。机关枪、大炮响成一片,经过数次勇猛冲杀,十一团、七七一团先后突围。四军分区参谋长郑重、新四旅旅长雷少康和副旅长率部突围。四军分区司令员杨宏明在突围中身负重伤,因流血过多,牺牲在麦田里。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孙毅民同志在突围中牺牲。三八五旅和新四旅各一部被围困于临西贺伍庄村北,他们抢占有利地形,临时修筑工事,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下午3时许狂风大作,烟尘弥漫,我军抓住战机猛烈反击,战斗一直打到黄昏,子弹打光了,就拚刺刀,刺刀弯了,又抡起枪托,打退了敌人一次一次的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除一部分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新四旅的政治部主任陈元龙、十团团长陈子斌、十一团政委桂承志等300余名同志壮烈牺牲。
另一个合围圈在武城以北枣强一带,主要合围冀南军区、党委、行署、七旅及六分区党政机关、部队。
处在包围圈内的冀南区机关、部队以及学校等,逐步向十二里庄、王洼、郭庄靠拢集中。敌人的包围圈也随之缩小,火力越来越猛,逐步对我形成层层包围。形势越来越严峻,部队首长立即决定率军区机关部队掩护区党委、行署领导和被围困的同志一起,采取宽大正面多层次的大突围。下午2时,狂风骤起,尘沙飞扬,天空昏暗,给突围带来了有利条件。骑兵团在团长曾玉良、政委况玉强率领下像离弦的箭一样,向敌人猛烈冲击。骑兵团突到武城大辛庄时,敌人在右侧用猛烈的火力封锁了前进的道路。他们下了战马,徒步接近敌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去,砍倒敌人的机枪射手,冲过大辛庄,终于将阻我之敌打跑,冲开了一条一二千米宽的缺口,大队人马紧跟着冲过去,突破了敌人第一层包围圈。随后又遇敌人第二层包围圈。敌人的一个骑兵部队迎面拦截,骑兵团同志机智灵活,将马隐蔽在沟里,调集了十二挺机关枪,将冲在前面的敌人打得人仰马翻,后边的敌人惊慌失措,调转马头四散退去,部队又乘机冲出了敌人的第二层包围圈。但一部分非战斗部队及地方机关人员,因缺乏战斗经验,多次突围未成被敌人冲散。
下午五点,天气好转,敌人汇集到霍庄,丧心病狂地对没有突出重围的冀南军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冀南行署财政干校的学生及后勤人员400余人进行了大屠杀,杀害我干部、战士、群众510人,造成霍庄惨案。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创建了这座陵园,也就成为了冀南烈士陵园的最初形式。
献出了自己无数优秀儿女的生命。
冀南人民舍生忘死掩护营救我军干部战士的动人事迹,更是令人感动。有的妇女把怀中的婴儿交给战士扮成夫妻;有的大爷、大娘把战士当成儿女;有的把我们的同志藏在柴禾堆里、地窖里。当时的霍庄只有60多户人家,却掩护了我们50多名干部战士,在敌人的合围圈里,我们有数百名同志在群众的掩护下,得以安全脱险。
1945年9月2日,日本侵略军在投降书上签字,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冀南在这八年抗战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最值得我们缅怀的是那些用生命捍卫民族利益的英雄们:杨孝先、杨凤楼父子忠贞不屈;年仅19岁的小虎、方涛为救群众挺身而出;郭企之、樊振庭宁死不屈被日寇活埋;爱国将领范筑先父子宁死不降;胡平锷被日寇残暴地铡成三节;任光亚被捕后受尽折磨英勇就义……等等,数万名冀南儿女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诗史。
主要建筑
陵园布局
英烈堂陵园正门是一座坐西朝东的高大牌坊,在一条宽广的柏油路和两行参天翠柏映衬下,给人以庄严、静谧之感。
进入陵园往西,柏油路北侧,是耸立于陵园中心的主体建筑——冀南烈士纪念塔,塔高29.5米,塔盘用7000余块青石砌成,塔身南面是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塔身北面是邓小平同志的题字:“冀南烈士纪念塔”。
烈士纪念塔之北,一条水泥板路直通陵园另一大型建筑——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
纪念塔西面是1986年落成的烈士纪念亭,这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八角亭,造型美观、古朴典雅、令人赞叹,亭内的八面汉白玉碑上刻有徐向前、陈再道、王任重的题词及原冀南区近千名县团级以上的烈士英名。
冀南烈士陵园始终把“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宗旨放在首位,几十年来,搜集、整理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和数百件革命文物,利用这些史料和文物,采用了多种纪念形式,对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密切配合形势、服务于党的中心、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基地作用。
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
烈士纪念塔之北,一条水泥板路直通陵园另一大型建筑——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在馆塔中间,一条东西路与南北路交叉,形成一个十字路口。东西路两端各有一座拱门,东拱门上书“加强团结”,西拱门上书“浩气长存”。
坐落在十字路口东北角和西北角的是1949年建成的两座小型纪念碑。占地700余平方米的“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馆名由原冀南军区领导胥光义题写。馆内展览着冀南建党初期至全国解放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历程。
展览是1999年新布展的,展览通过200余幅图片、文字、沙盘、模型、实物、图表、景箱、场景复原等现代化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冀南革命斗争历程。
烈士公墓
陵园南部为墓区,1959年修建的大型革命烈士公墓内安放着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633名无名烈士遗骨。
公墓广场之西的烈士单人墓区内安葬着模范县长郭企之、游击队长刘文信、政治处主任董振修等100位烈士遗骨,每座墓都是用花岗岩石砌筑,上面黑花岗岩石板刻有烈士生平简历,整个墓区坐落在鲜花丛绿之中。
烈士骨灰室建筑面积490平方米,1977年建成,室内安放着35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烈士骨灰,展录着冀南区44个县市五万余名烈士英名。
烈士纪念塔
运输物资的独轮车高26.5米,占地384.895平方米,塔盘呈圆形,直径25米,用7000块青石砌成,分上下两层平台,平台四周是精心装饰的水磨石栏杆。塔身南面刻有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塔身北面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题写的“冀南烈士纪念塔”。
烈士纪念塔正北是一个长方形广场,广场南侧东西两面各建有一座小型纪念碑,上面刻有原冀南区党政军领导人马国瑞、杨秀峰、陈再道、范若一、李菁玉、刘志坚同志的题词,广场北侧是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馆内陈列收藏烈士们的遗物数百件。
陵园文化
一、陵园正门的一座坐西朝东的高大牌坊,上面刻有原冀南行政公署主任宋任穷同志的题字:“冀南区烈士陵园”。
二、冀南烈士纪念塔塔身南面刻有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塔北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题字:“冀南烈士纪念塔”。
三、坐落在十字路口东北角和西北角的是两座小型纪念碑,碑上刻有原冀南区领导人刘志坚、陈再道、杨秀峰、李菁玉、范若一、马国瑞的题词。
四、冀南烈士纪念塔北面是四合院,西厅和北厅是由刘志坚同志题写的“英烈堂”和“铭碑堂”,英烈堂展览着冀南百余名著名烈士的事迹。
五、烈士纪念碑上刻有徐向前、陈再道、王任重同志的题词及原冀南牺牲的近千名县团级以上烈士英名。
景点指南
景区描述
1、冀南烈士纪念塔,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塔高29.5米,塔盘用7000余块青石砌成。
2、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位于冀南烈士纪念塔之北,占地面积700平方米。
3、烈士公墓,位于纪念塔之南,这里是1959年建成的一座大型公墓,墓内安放着633名无名烈士的遗体。
4、公墓广场之西,柏油路两边是烈士单身墓区,在这里安葬着100位烈士的尸骨。
景区亮点
1、冀南烈士纪念塔塔身南面是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塔身北面是邓小平同志的题字:"冀南烈士纪念塔"。
2、纪念塔西面是1986年落成的烈士纪念亭,亭内的汉白玉碑上刻有徐向前、陈再道、王任重的题词及原冀南区近千名县团级以上的烈士英名。
3、纪念塔之南为墓区,墓碑上刻有宋任穷、王任重、刘志坚同志的题词。
荣誉记录
2020年9月1日,冀南烈士陵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温馨提示】网站有的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gzldyjy@yeah.net删除。
基地统计
- 基地总数:550个
- 当前浏览:1514次
- 总浏览数:820388次
- 发布时间:2020-12-25 11:21
- 信息来源:干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