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向应纪念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向应街道大关屯176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该馆始建于1964年,后经多次改扩建,新馆于2007年9月10日正式开馆。关向应纪念馆占地面积47433平方米,包括关向应故居,主展馆,延安窑洞,红三军指挥所等。关向应纪念馆免费向游客开放,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其中关向应故居,是一座三间石砌低矮的茅草房,1902年9月10日关向应在此出生,这里有他少年时代与父亲一起亲手栽种的中国槐和一家世代传用的老石磨。

馆舍简介

  关向应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1986年7月22日,由当时的金县人民政府(现金州新区人民政府)进行改扩建;1989年7月21日,国家副主席王震亲自题写馆名;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关向应诞辰百周年重新兴建新馆;2005年被纳入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为了更好的发挥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现政治工程--“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 、文化工程--“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经济工程--“开发一方红土,致富一方人民”三位一体的新功能,在中宣部、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和省、市、区三级政府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2006年4月开始了关向应纪念馆的新馆建设工程,于2007年7月建成了规模达6万平方米的关向应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总投资金额达3340万。经改扩建后2007年9月10日也是关向应同志诞辰105周年新馆落成开馆仪式;2010年9月20日,关向应纪念馆AAAA级景区揭牌。关向应纪念馆地址位于:辽宁省大连金州新区向应街道大关屯176号。

历史沿革

  关向应故居,是一座三间石砌低矮的茅草房,1902年9月10日关向应在此出生,这里有他少年时代与父亲一起亲手栽种的中国槐和一家世代传用的老石磨。

  1986年7月21日纪念关向应逝世40周年时,重建起面积260平方米、占地4000平方米的纪念馆,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题写馆名。

  2002年为纪念关向应诞辰100周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扩建,使建筑面积880平方米、占地9600平方米的纪念馆更加壮观。

  2005年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委纳入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大连市唯一一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震、廖汉生、程子华、李长春等同志先后多次来纪念馆参观和指导工作。

  2006年4月,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和省、市领导有关指示,金州区启动了“关向应故居纪念馆建设工程”,新馆占地面积47433平方米,展馆面积3448平方米。新馆展厅包括“从满族农家走出的革命青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带领红二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鞠躬尽瘁光辉永存”等内容,浓缩了关向应一生的辉煌业绩和光辉历程。

  2007年9月10日在关向应诞辰105周年之际,重新开馆,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纪念馆区包括关向应纪念馆、关向应故居、延安窑洞、红三军指挥所、关向应雕像、满族风情院、办公区7个部分。新馆室内展区以关向应同志的一生经历为主题,设立4个展厅。通过实物陈列、照片展示和场景模拟等形式,将关向应同志的光辉革命历程生动地再现出来。

  2009年4月30日,按照中宣部、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的要求和《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化局关于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实施意见》精神,关向应纪念馆正式免费开放。

  2010年9月,正式挂牌为国家4A级景区。

  2012年9月10日,在关向应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关向应衣冠冢在关向应纪念馆园区内建成。

人物生平

  关向应原名关致(治)祥,生于辽宁省金县亮甲店大关家屯(今大连市金州新区向应街道大关家屯),满族,满姓瓜尔佳氏。

  1920年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读书,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24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5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后回国,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和共青团工作。同年秋到青岛、济南等地,整顿和恢复共青团组织,领导工人罢工斗争,年底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

  1927年5月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后被派往河南省委工作,不久到上海在共青团中央局组织部工作。

  1928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0年9月曾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同年7月在共青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书记。

  1929年9月调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

  1930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次年在上海组织工人罢工斗争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

  1931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冬被派往湘鄂西苏区,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和红军第3军政治委员。 同贺龙率部向襄河以北之国民党军发起攻势作战,连续取得龙王集、文家墩等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曾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6月开始,参与领导创建黔东苏区。期间与贺龙一起同“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主持恢复被解散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巩固和扩大了红军队伍。是年10月,红3军和红6军团会师后,恢复第2军团番号,任副政治委员。为策应第一方面军长征,与贺龙、任弼时统一指挥红2、6军团开展湘西攻势,歼灭和牵制大量国民党军,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委分会委员和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反“围剿”作战,相继取得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的胜利。

  1935年11月,同贺龙、任弼时等指挥红2、6军团由湖南桑植开始长征。次年7月到达西康甘孜(今属四川省)与第四方面军会合后,红2、6军团和第32军组成第二方面军,任副政治委员,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曾对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活动进行了斗争。

  1936年12月任第二方面军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 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政训处主任,不久改任政治委员。

  1937年9月,同师长贺龙率部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在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北段打击日军,并配合国民党军进行忻口战役。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3月参与指挥所部击退日伪军万余人向晋西北的进犯,连续收复宁武、岢岚等7座县城。同年12月,与贺龙率120师主力开赴冀中,任冀中区总指挥部政治委员。

  1939年4月参与指挥齐会战斗,取得首次在平原作战歼灭日军1个大队的胜利,并粉碎了日伪军多次“围攻”,巩固了冀中根据地。率工作组到冀中八路军第3纵队组织培训政治工作干部。曾撰写《论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一文,对巩固冀中根据地,坚持开展平原游击战争起了指导作用。1939年9月,他同贺龙指挥陈庄战斗,取得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的胜利。同年底,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他同贺龙率120师主力返回晋西北,领导军民进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

  1940年11月起任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参与领导军民挫败日伪军多次“扫荡”与“蚕食”,不断巩固和扩大晋绥抗日根据地。

  1941年秋因病到延安休养。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7月21日延安病逝。